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原文,观无量寿经白话文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22集

lxadmin2022-11-25645

我们都在西方三圣的光明之中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九十五页第六行:

  经【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这是接着观观世音之后,教给我们观大势至菩萨,这是十六观里面第十一观。

这大势至菩萨在前面曾经介绍过这个名号的来由。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的是菩萨身相与观世音菩萨相同,“身量大小”相同。“圆光”,这是说明菩萨这个头项上有圆光,跟这个观音菩萨一样;这个光有“一百二十五由旬”,也照“二百五十由旬”,这个光照比光明要大,这经上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是单单讲菩萨这颈子上面的圆光,单指这个。

下面给我们讲“举身光明”。

菩萨全身都放光,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一样全身放光。

“照十方国。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去,为什么?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他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如来都没有这么大的光明,所以这一尊佛的光明照一个大千世界、照两个大千世界、照十个大千世界,这都常见的;说“照十方国”,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是非常希有,很少见到的。我们前面读到观音菩萨是这样的,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的,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照、无时不照,可见得我们都在三圣光明之中。所以我们念佛、我们想佛、拜佛,佛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全在他光明含摄之中。所以这一句很重要!

 

西方三圣观音菩萨表行门慈悲,大势至菩萨表解门、智慧

 

“作紫金色。佛身是紫金色,菩萨身也是紫金色,这个地方只是略说一说,不做详细介绍。因为前面介绍佛,介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既然跟他相同,前面详说,这个地方略说就可以。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这一句我们看起来非常欢喜!

西方三圣,观音菩萨表“行门”,大势至菩萨表“解门”,所以观音“慈悲”,势至“理性、理智”;换句话说,“慈悲”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大势至菩萨代表了智慧。

有缘:这个“缘”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具足条件你就见到了。你的条件没有具足就见不到。要什么样的条件?实在讲,他跟观世音菩萨的缘相同,这两尊菩萨对于娑婆世界的缘特别深,所谓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感要用什么条件去感?古德常常教给我们至诚感通

由此可知,我们用真诚心、用恭敬心去念菩萨的名号,礼敬菩萨,想念菩萨,这就是“感”,菩萨一定就有“应”,这叫“有缘众生”。

 

介绍观音菩萨的有“观音三经”都是分散在大经之中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西方三圣的经典,可以说对大势至菩萨介绍的比较简略,没有观音菩萨介绍那么详细。

观音菩萨有“三经”,都是分散在大经之中第一部是在《华严》,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自在菩萨,代表第七行位,十行位的菩萨第七行位;第二部是在《楞严经》上,《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三部是在《法华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称它作“观音三经”。

观音菩萨的三经:《华严经》上这一部分是概说,可以说面面都讲到了,自行化他统统讲到;《楞严经》这一部分偏重在菩萨的修行,就是他是怎样修行成就观世音菩萨;而《普门品》这一部分偏重在介绍菩萨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介绍他度众生的事业,是相当的详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专门介绍大势至菩萨

 

而大势至菩萨的经只有《楞严经》里面,经文不算很长,两百四十四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也不能因为世尊给我们介绍得很少,经文很短,我们就把菩萨疏忽了,那就错了。殊不知他这个短短的两百四十四个字,如果说理论、说修学方法、说境界、说成就,确实几乎涵盖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也可以说念佛圆通章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那这个“第一法门”不是《华严》?不是《无量寿经》、《弥陀经》吗?是的,没错!但是讲得最简单、最扼要的,可以说一句废话也没有的,精简到了极处就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宗的精华。印光大师将它取出来,放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这是非常非常的高明!那是大手眼,决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因此我们对于菩萨度众生的功德利益,这才真正能体会到一些。

菩萨现身跟我们见面,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么普遍、那么多。可是念佛往生的人,当临命终时一定会见到菩萨与观音授手来迎接,这几乎是每一个往生的人都见到的。由此可知,缘在成熟的时候统统都见得到。

再看底下经文:

  经【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这显示大势至菩萨性德、般若智慧的殊胜。从大势至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实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光明,从菩萨一毛孔当中就见到,因此大家称他作“无边光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也叫“无边光菩萨”。

 

能遍契一切众生之机、能在一生中平等成就的唯有净土法门

 

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从菩萨光明德用所建立的名号,叫“无边光菩萨”;从菩萨帮助众生脱离三途六道,称这个菩萨叫“大势至菩萨”。“势”是势力,他有非常伟大的势力能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苦海,这名号从这里建立的。现在我们都称他“大势至”,不称他“无边光”,我们偏重在后面这个利益,就是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涂,得无上力”。这个“无上力”就是往生净土,往生净土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无上力”。

那我们要问菩萨智慧光在什么地方?普照一切。有没有照到我们?我们为什么没发现?诸位必须要知道,菩萨的智慧光明就是两百四十四个字的《念佛圆通章》。近代印光大师(可以说是在晚年)特别将这一章经文写出来供养我们大众。

印光大师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这一段经文是大势至菩萨自己写的。他跟我们的缘特别殊胜,为什么?他老人家写的真迹就在我们图书馆。我们挂的一幅对联是他老人家的真迹,那个《圆通章》的真迹我们收藏在里面,没有挂出来,印出来的是从真迹里面印出来的。他跟我们的缘那比任何道场又要来得深。一般道场拿到印祖写的《圆通章》都是印出来的,不是真迹,真迹在我们这里。

这段经文不仅仅是将释迦世尊一代度化众生的核心说出来,实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要想将一切众生在短短一生当中就叫他永离三界、圆满成佛,实在讲就是这个法门

法门虽然无量无边,能够遍契一切众生之机,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就,除此之外,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菩萨真实智慧光普照一切。他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太简单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两句八个字。你把这两句做到了,你这一生决定永脱轮回,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你一定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还得了,这不得了

说到具体的成就,他老人家又有两句话教给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叫我们心真的定了。

“不假方便”就是一门深入,不须要借重任何法门来帮助我们要不要参禅?不需要;要不要持咒?不需要;要不要学教?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你看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成就是这样的殊胜。这不是大智慧普照一切,哪能做得到!

 

我们为什么要劝人去念《无量寿经》?

 

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我们修净土,五经当中取任何一部都能达到往生的目的,功德决定是相等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劝人去念《无量寿经》?那就是因为老实人少。这要学大势至菩萨,什么人是有缘众生?老实人。老实念佛,那是老实人。不老实的?不老实的念《无量寿经》去。《无量寿经》经文很长,里面讲得很详细,慢慢听了会点头、会相信。这大势至菩萨说是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叫我老实念,我就老实念,那些东西不想知道,知道的事情多了心反而乱,不需要知道。殊不知那才叫真正的精华,修行法门最殊胜、最无比的。所以这是叫我们永离三界,成就“无上力”。这是菩萨名号的来由。

再看,因为这是叫“观”,观菩萨那要介绍得详细一点,对菩萨本人身相要多说一些。

 

教化众生是“佛事”

 

  经【此菩萨天冠。】

  菩萨戴帽子,佛不戴帽子,菩萨戴帽子,“天冠”。

  经【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不仅仅毛孔里面现一切诸佛光明,他的头上帽子里面还现十方一切诸佛的剎土,像电视画面一样,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影现在其中。这是说明帽子的相,帽子的功德,这个现相是功德。

  经【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是红色的莲花。“肉髻”是红色的。

  经【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通常我们所见到菩萨,在帽子当中跟观音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观音菩萨帽子当中是一个站着的佛像,立佛;大势至菩萨这天冠之中是有一个宝瓶这个地方经文讲这个宝瓶是在肉髻上,它的作用不可思议。宝瓶里面盛的是光明,换句话说,宝瓶放光,光中现出一切诸佛来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佛事是教化众生,这是“佛事”。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修行,为一切众生授记,这都是属于佛事。总而言之,是教导众生的这些现象,都能在宝瓶光明当中显现出来。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的身相是一样的

 

  经【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等无有异,换句话说,大势至菩萨跟阿弥陀佛也一样。这给我们证明,《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我们见到菩萨身相,就知道将来我们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身相。菩萨居等觉位,但是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我们到那个地方身相跟他也是等无有异。(编者注:现在流通的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图里佛与众菩萨的身相不一样是不如法。)

 

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现的相不一样

 

  经【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这是说出菩萨的行动。这话应该要用现代话来讲:他老人家跟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不一样。观音菩萨是柔软慈悲;大势至菩萨现的相不是慈悲柔软的相,他理智没有感情,所以所现的是威德之相,人家看了他尊敬又害怕,不像观音菩萨和蔼可亲。这个菩萨看到令人生敬畏之心,这就是“震动”,我们要明了这个意思。

 

智慧现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但都能解决,而且是圆满解决

 

“地动之处,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净化世界人心,世界是“依报”,人心是“正报”。

因此,佛法就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佛教一切众生所求的——真实智慧,而不是求别的。智慧现前,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但都能解决,而且是圆满解决。所有一切的困苦艰难都从迷惑颠倒中生,智慧一开显,不迷、不颠倒了,因此所有问题统统迎刃而解

所以他行动的地方“有五百亿宝华”,这“宝华”指的是莲花。这个宝花“庄严高显”像极乐世界,这个意思是说,他老人家到哪个地方净化这个地区,把这个地区变成也像极乐世界一样,我们今天听到这佛门里常讲的人间净土,就是这个意思。

菩萨是不是真有这个能力?真有。真有这个能力,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变成极乐世界?菩萨有这个能力,奈何我们不接受,我们不肯依教奉行,那他纵然有能力也没有法子。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很大,他是相等的。

“心”,“心”是能现、能变,这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佛”是觉悟的力量,“佛”是觉,觉的力量很大;“众生”是迷。“觉”的力量大,“迷”的力量也不小,佛说这三个力量相等,这就难办了。问题是哪一个力量,这“众生力量”如果跟“佛的力量”结合,那就行了,那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能信佛,能接受佛的教导,能真实依教奉行,这个佛的力量跟我们自己的心力结合了,那决定能够破迷开悟,就达到净化身心世界的目标。

我们不肯接受,那就没有法子,这也是经上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

什么人“无缘”?不相信佛的,不接受佛的,不肯依照佛教训去做的,这些人“无缘”。

这个地方说的是这么一个比喻,我们要是仔细想一想,这话是真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都能够依照经典教训去做,这个世界确实是“如极乐世界”;虽然不是真的极乐世界,也有一点像极乐世界。不必说得太多,就依《无量寿经》的教训就够了,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过非常自在圆满的生活,这真的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菩萨行”的时候。

 

大势至菩萨一举一动都能够震撼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心行

 

  经【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这段给我们叙说这菩萨坐跟观音菩萨也不一样,前面“行”不一样,“坐”也不一样,都是显示出无比的威势,可见这个“大势至”名号真的是名副其实,显示出菩萨的威德。无论是“行”、无论是“坐”都是惊天动地。

这个地方“动”,诸位要记住不是真的地动,那地动变成地震,那还得了,那不是带来了灾难?菩萨怎么会可能给一切众生带来灾害?!这不可能。佛的《戒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不但没有害众生的念头,连叫众生生一点烦恼,菩萨都不愿意做,怎么会到一个地方造成大地震?!那还得了!这个“震动”是说这一方的人“人心震动”,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六种震动是比喻,比喻什么?全面的震动,不是一部分,全面震动了,取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所谓譬如说是某一个专家发表一篇言论,震撼社会、震撼世界,就这个意思。

这个大势至菩萨无论是“行”、是“坐”,他老人家一举一动都能够震撼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心行。因为他是真实的智慧,众生久远劫迷惑颠倒,他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所以这是“全面震动”的意思。

【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

这个“尘”是微尘。“数”是数量。

“佛剎说一个上、说一个下,其他都包含在其中。这里头究竟有多少佛剎?微尘数佛剎。这是形容佛剎之多,形容菩萨度众生面之广,这个面积之广,度众生数量之多,都是不可思议的。他跟观音、跟阿弥陀佛可以说是三位一体,有一个必定有那两个,不会单独一个在的;有阿弥陀佛一定有观音、势至,有观音菩萨一定有大势至、有阿弥陀佛,有大势至菩萨也一定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

【分身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

【分身观世音大势至。】

分身观世音菩萨,分身大势至菩萨。

【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

“畟(jì )塞”是充满。

【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观很庄严、很殊胜。观想什么?西方三圣遍满了虚空法界,三圣为无量无边众生讲经说法,劝他们念佛往生。实在讲很不容易观,这个境界太广,太广大!

  经【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要像经上这样说法,不但观大势至菩萨色身,还要观大势至菩萨无量的分身,跟大势至连在一起的,又有观世音、又有阿弥陀佛,这三圣都是无量无边,还要观他“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容易。

所以这十六观,真的愈往后面愈难,因为愈往后面的境界愈来愈广大,这才是“观大势至菩萨”。

  经【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这底下是讲“观成的利益”。

这个经文,如果我们把它颠倒一下顺一顺,这个意思就更明显。是不是当年写经的人写颠倒了,这也有可能的事。为什么?因为它总结应该是在这色身相下面,名第十一观,这就好讲,也很顺。

我们把这句念下来: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这个念法就好念。

然后底下:

【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这个句子就好念多了。就是这一句感觉得很别扭,但是一颠倒就非常之通顺,所以是不是从前人抄写抄错,这亦未可知。可是我们今天念的时候这个念法很顺利、很通顺。可是我们不能改经,我只能把这个意思向诸位说出来,这样一看这就容易看得多。这是“观”这个菩萨所得的利益,是除无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经【但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有些本子“但”这个字是用“作”,就是“作是观者”,这个本子是“但是观者”;究竟哪一个字是正确的,很难讲,因为古本就有这两种不同,所以只能在旁边注出来做参考。有些本子是“作是观者”,我们这个本子是“但是观者”,但这意思还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不处胞胎。不处胞胎就是永脱轮回的意思,就是不入三界了。因为三界里面生死,胎卵湿化,用一个字来做代表。能够常常作这个“观”的必定得生净土,所以他不会再堕在六道轮回里面。

“常游诸佛净妙国土。这完全讲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象,你要不生到极乐世界,你怎么可能常游诸佛国土?!这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像《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几乎每个人每天清晨都能够去游历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就是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利益。

  经【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所以他这个总结里面,把观世音菩萨也合在一起,这是教我们观西方三圣的真身

这个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我们就把它省略掉。请看二百零二页这一段经文是“第十二观”,“十二观”叫“普观”。

  经【见此事时。】

这一句是承前启后,这个“此事”应当是指前面的“三观”——“观佛”、“观观世音”、“观大势至”。实在说,“三圣”,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观想跏趺坐在莲花当中想莲花的开合,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

 

  经【当起自心。生于西 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这个地方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教给我们平常“修观”用功的方法。

这个用功一定要遵照经训“指方立向”,一定要面向西方,在西方设三圣的像,画像也可以、塑像也可以,都可以,这个“观”比较容易相应。自己心里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坐在莲花当中跏趺坐,我们常讲就是“双盘”。

有些人不能双盘的,年岁比较大的,年岁大了这骨头都硬了,盘不起来,盘不起来单盘也可以。

单盘也盘不起来,我这次到南部讲经,听到一个同修说,也是盘腿盘不上来,他就问菩妙法师。菩妙法师正好指着他自己那里供养一尊地藏菩萨像,那个地藏菩萨是一个脚蹲着,一个脚放在下面,你看地藏菩萨这个坐法不是很舒服、很自在吗?那种坐法叫“菩萨坐”。菩妙法师也很有趣味。所以能跏趺坐更好,不能跏趺坐,不管怎么样坐,我们想自己跏趺坐,观想当中跏趺坐,这很重要。

此地都是教你“观想。”我们观想跏趺坐在莲花当中,想这莲花合起来了,想这莲花开,想莲花的开合。诸位要知道,你照这样去想,你的妄想就没有了,确实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了。所以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如果念佛还不能摄心,也就是说念佛当中还有很多的妄想,这个时候怎么办?想佛的相。佛的相非常微妙,不太容易想得出来,想莲花比较方便。我们念佛的时候想自己坐在莲花里面,想莲花开合或者想莲花光色,红色红光,黄色黄光,想这个,想它的光色,这样也能够把这个妄想止住。所以可以加一点这些。

  经【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

  这是想西方世界的状况。莲花开的时候有五百光明来照身,这莲花开了,外面的光明照进来了。打坐的时候眼睛是似闭非闭,这时候眼睛睁开,睁开来看一看,这一睁开看到西方三圣遍满了虚空。西方世界人多,太多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每个世界每一天,甚至于现在讲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往生,你说那个世界多大!西方世界热闹。

  这么多的人到了西方世界,所以有人怀疑阿弥陀佛接应不暇,恐怕会把我忘掉,我念他,他是不是知道?我什么时候往生他晓不晓得?总是担心,总是怀疑。这一种怀疑,诸位要知道真的会造成自己的障碍,纵然功夫很好,也堕在边地疑城。所以《无量寿经》一定要读,一定要熟读、要熟透,为什么?不怀疑了。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一加持,他的智慧神通全都开显了。每一个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十方世界无量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那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的人都知道、都看见,那弥陀、观音势至难道还看不见吗?没有这个道理。

何况佛菩萨法身遍满虚空,法身无相无不相,这是真的。

佛菩萨的法身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个身,这课诵本常念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么?“真如本性”,一个“性”

“性”遍一切处,这是“法身本体”。从“体”起“用”,这是现相,既然真性遍一切处,哪个地方不现相?!《楞严》上说得清楚、说得明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九法界”都叫“众生”,心地清净的众生就现佛菩萨的相,心地污染的众生就现六道凡夫相;现什么样的相,佛菩萨没有念头,他没有说我到那里去现个什么相,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他那个现相是自然的。

“相”从哪里现?众生心生的。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自自然然而现的,众生“有心感”,菩萨“无心应”。像我们敲这个磬一样,我们有心去敲它,一敲它就响了、就“应”了,它“应”是“无心”的。它不是说你敲我,赶快去应一下。没有,它没有起心动念。诸佛菩萨从来不起心动念,所以他才能够遍应法界;如果他有心有念,那只能应一个,不能与其他的人感应。

譬如说我们世间自古以来讲“母子连心”,母亲想儿子,儿子会有感应,他想别人为什么没有感应?这就是他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他这个感应范围就小。

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的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无处不现身。

在极乐世界本土也是现无量无边身,那世界人多,因此每个人都见到佛,每个人天天都见菩萨。这是菩萨的化身,这应化身遍满国土。水鸟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里面珍禽奇鸟太多,都能说法。风吹树叶花果,何况树上还布满了璎珞,就像自自然然的交响乐一样,也在那里说法。说明了西方世界情与无情无不说法,统统在说法。

 

如果把“妄想”当作“观想”那就大错特错

 

  经【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你所听的法音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所说的一切经法完全相应,由此可以证实佛讲的“佛佛道同”。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佛所讲的法没有两样,都是一样的说法。

“与十二部经合。“十二部”是圆满的佛法。

佛法分为十二类,称之为十二部经,像“长行”、“偈颂”、“密咒”、“本生”、“本事”,这要用现代的话来讲,似乎是它的形式、题材总共有十二类。这十二类完全具足圆满的只有《华严经》,所以《华严经》这十二类的题材统统具足,叫 “圆满法轮”;《法华》只具足九种,像《阿弥陀经》只具足三种,《阿弥陀经》里面比较上来的简单。

这“出定”的时候还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把它忘记,这是定中的境界清楚明白,所以他能够忆持不忘。

由此可知,此地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经文看来,似乎不是初学,初学达不到这个境界。

初学,我们照着这经所说的我们在“想”,这是“妄想”,不是“观想”,是“妄想”。

“观想”跟“妄想”不一样,“观想”是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在眼前。如果把“妄想”当作“观想”那就大错特错。这个“观想”跟“妄想”,真的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辨别。

 

“观”跟“想”不同之处

 

不但《观经》里面这个“观”是功夫,禅宗里面用的功夫叫“观照”,也是说“观”,教下里面像天台他们的功夫叫“止观”。

为什么不叫“想”?由此可知:“观”跟“想”不同,“想”是用的“意识”,“观”不用“意识”。“离心意识”,这才叫“观”;用“心意识”,那就是“妄想”。差别就在这里。

 

不用分别、执着就是

 

换句话说,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这就是“观”。而这个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确实没有分别、执着,所见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相同。

就是佛跟我们讲这个境界是给我们做印证的,我们拿来跟眼前的境界对照一下,比较一下:如果相同,这个境界是真的,“正观”;如果讲的不相同,那叫“邪观”,那就不是的,不是的是属于魔境。魔境现前,不是佛境,像《楞严经》上讲的五十种阴魔。这些魔境现前,如果我们对于教理没有很深的印象,这个境界现前会把它误会那是佛境界,这个事情就麻烦!

 

境界现前决定不理会,见若无见、闻若无闻它就障碍不了你

 

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原因是什么?境界现前不认识,把魔境误以为是佛境,这上当了,这随它走了,这一入那个境界就又堕落了。

什么会有这个境界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从无始劫以来造的罪业太多太多,跟一切众生结下的恩怨是无量无边。冤家对头找你麻烦,障碍你,不希望你成就;你那个恩爱的眷属也障碍你,他也舍不得你走。所以说“怨”障碍,“亲”也障碍,“怨亲”统统障碍,这个事情就麻烦,所以变现这些境界来障碍你。所以《楞严》确实有殊胜的功德利益,它把这些境界全给我们说破了。

如果我们知道这桩事情,将来这个境界现前,我们认识它;一认识了,它就不起作用。

只要你认识这个境界是“魔境”,魔的力量就失掉,不能障碍你。

怕的就是你不认识它。到那个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把握认识?这是关键的时候,那个时候又没有人提醒,那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太好了!境界现前决定不理会,见若无见、闻若无闻,那它就障碍不了你。魔的力量展现在你的面前诱惑你,你心一动,他的把戏就有了效果;如果摆在你面前你不动心,如如不动,你还是三昧现前,他就没办法,这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

 

不为外境所转是功夫成就功夫稍有点偏失就会出问题

 

所以禅宗里面是常说,因为禅有境界,“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用这个方法。不管什么境界,佛境界也好,魔境界也好,一概不理会,这是正确的。真正在所有一切境界里头练什么?练不动心,不为外境所转,这是你功夫成就了

像我们念佛人这个境界比参禅、比持咒要少,同时真正真诚恭敬一心念佛的人,经上讲得很清楚,佛菩萨光明常常注照,所以这一切妖魔不得其便,他想障碍你他不敢,有佛光保护你,诸佛护念你,龙天善神拥护你,这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

功夫稍稍有一点偏失就会出问题。

  像大家在台湾流行很普遍的《慈悲三昧水忏》,《慈悲三昧水忏》的缘起,前面序文里头写得很详细,悟达国师十世高僧,真的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他的冤家对他无可奈何。第十世的时候,十世修行了不起,做了皇帝的老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叫太师椅,沉香宝座。他一念贡高我慢觉得很了不起,人上之人了,这“一念”生了,护法神走了。这“一念”是迷,“一念”迷,这“一念”是心妄动了,“三昧”失掉了,佛菩萨威神加持不上,护法龙天走了,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这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这是远的一个例子。

近代的一个例子,倓虚老法师在录音带上讲的,谛闲老和尚早年的一个徒弟,参禅的,以后就做土地公去了。被什么人抓去?被他太太抓去了,被太太抓去当土地公去了。也是一念傲慢心起。就在镇江的江天寺,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好的一个道场。在民国初年,他在这个道场里面担任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地位很高,仅次于住持,一念傲慢心起来,护法神没有了,他太太附上身。这是近代的一个例子。由此可知,念头一偏差,魔就来了。知见要正、要纯正,不能有一丝毫的偏差,我们修行功夫才得力。

 

“持名”比“观想”、比“观像”都要来的方便

 

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在第十六观(这个地方是十二),最后一观,它的殊胜处就是行住坐卧功夫都能保持,真的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他真的能够保持相继。睡着了、忘掉了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

谛闲老和尚讲:念佛念累了就歇一会儿,休息好了就再念,这多方便!他这个念佛的徒弟念了三年站着往生,就是老和尚这个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所以念累了休息没有关系,不要害怕。怕的是什么?休息好了之后不念了,忘掉了,就怕这个。如果休息好了,马上继续再念,那就完全正确。

所以这个“持名”比“观想”、比“观像”都要来的方便,这是真的。

  经【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这是真见到了,这是“定中”见,在“念佛三昧”当中见的。

 

“观想”成常常见到三圣是事实;“观想”没成常常见到三圣不是好事

 

  经【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我们看这个经文的例子,他文都是这么写的,唯独前面一观,它这一句颠倒了。

  经【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末后一句是讲的利益。

常常来,现在要问是不是常常见到?这个地方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真的观想成就了,它不是妄想,确实观想成了,真的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那当然常常见到三圣,这是事实;如果不是观成,会常常见到三圣就不是好事,这要知道

我们虽然不常常见到佛相,但是要知道确确实实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常常在加持我们,常常在保佑我们,常常在护念我们,这是事实,这一点都不假,这是念佛现前所得到的利益。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guanwuliangshoujing.com/foshuoguanwuliangshoufojingshu/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024-07-11 08:18:00

    楼上的别说的那么悲观好吧!http://j290uy.ld566.com